旅鸛回基隆
老大不小了又回去開專頁的我是不是搞錯了什麼
先工商服務一下,明天(3 月 1 日)星期三晚上九點(UTC+8),我會在 LikeCoin Discord(連結)的語音頻道聊聊我的寫作主題、創作動機,以及對創作者經濟、商業模式的看法。
旅鸛
以前開了很多專頁都無疾而終,這次又開了一個臉書專頁《旅鸛》,記錄我練習攝影的過程,昭告天下的目的也是希望藉此給自己社交壓力(請監督我!)。
取名為旅鸛(ㄍㄨㄢˋ),是因為喜歡鯨頭鸛,之前也有人因此戲稱我鸛老闆,而旅鸛給人一種「一邊旅遊一邊記錄」的感覺。
一開始是把照片發在 IG,但 IG 是「用文字輔助圖片」,文字存在感比較薄弱,不適合我碎碎念。相較之下,我更傾向用「圖片輔助文字」。
當然也可以發在自己的部落格,但部落格會讓我把完成度門檻拉得太高,不敢放一些比較輕鬆日常的東西。
拍照之後躺在記憶卡裡面連自己都沒看過,那等於沒有拍,所以有時候就只是想把手上的照片整理好、發出去,給這一次旅行下一個句點。
相比推特被馬斯克的極權摧殘、IG 與抖音等平台又不合胃口,想來想去,最後還是選擇回去我們這個年代的中年人比較多使用的臉書,我對祖克伯固然沒有太多好感,但比起馬斯克,他根本就是人畜無害。於是多年後,臉書又諷刺地變成我選擇的平台。
曾幾何時,我也非常討厭臉書,然而在政治貼文優先權被調降之後,我發現臉書的貼文看起來已經沒那麼糟,多數是我會關注的朋友動態。
即使我是一個以自己部落格本位的創作者,還是常常得隨波逐流切換平台,相比年輕一代,這也是我們這一代獨有的「社群失根」哀傷吧。
專頁與生活
無獨有偶,最近身邊也有好幾個朋友不約而同開了專頁,多多少少都跟旅遊有關,只不過都從不同的領域切入。
比起在台灣更常在話題中出現的小孩、房子、車子、收入,在日本更多聊的是攝影、滑雪、賞鳥、咖啡、飯店、園藝,或許這些更接近我們這個年紀住在日本的共通點,在我的同溫層中,很少聽到來日本是因為收入比其他地方高,而更多是因為環境、旅遊與生活品質等綜合考量。
每個文化專注的面向不同,我會把小孩、房子、車子、收入視為「由別人定義的成功」,或者至少是一個「有範本的成功」;而生活方式、興趣則是只有自己才能體會的樂趣,因為沒有標準答案,甚至沒有範本,只有自己能定義。
之前看到一個說法,我們人生本就應該斜槓,但不是因為工作而斜槓,而是因為興趣跟熱情而斜槓,興趣的斜槓深度是兼職幾份工作糊口完全無法比擬的。
拿攝影來說,別人認為的好鏡頭,很可能不適合我,我也不需要追求別人的認同。當然,一部分人會有原廠鏡頭情結,或許也偏好高規格的鏡頭,但我看到更普遍的是有自己的選擇與愛好,分散在不同的廠牌、焦段、規格上,喜歡拍攝的主題也不同。
每個人有自己的考量與喜好,而且沒人有資格質疑。
我們開了專頁,但不汲汲營營於為什麼臉書降低觸擊率,就像我的電子報現在只有五百多人,部落格每天幾十個瀏覽,有時候甚至是零(還是為了打這篇文章特地去看查的),只要這些人是真心願意看我的文字就夠了。
比起「成為有很多人追蹤的人」,我選擇把「給自己一個交代」放在第一位。
回到我的專頁,第一篇想推薦給大家的貼文就是我回台灣時在基隆拍攝的一些街景。
附上幾張照片預覽:
有興趣不妨追蹤一下。
我們下次見 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