🍃 leafwind.tw

Share this post

練習

leafwind.substack.com

練習

借了 FE 55mm f1.8 ZA 之後第一次出門。

leafwind
Mar 6
3
Share this post

練習

leafwind.substack.com

本文刊登在旅鸛專頁,電子報為純文字版,不影響觀看體驗,若想看練習照片再移駕至專頁即可。

這週末剛好遇上一個契機,在一天內跑了東京很多地方,從白天奔波到晚上,因此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各種環境下跟這顆鏡頭培養感情。

距離練習

第一個練習的感覺是距離,因為一直以來都使用大範圍變焦鏡,很少需要調整自己跟被攝物的距離,但這次是定焦,就必須要不斷調整。

具體來說,以前不只要捕捉四面八方的物體,還隨時要注意所有遠近距離的景,怕一不留神就錯過遠方的壓縮景、樹上的鳥,或是對街可以偷窺的人,還有近在眼前的廣角景。

我們都喜歡有很多選擇,當帶著七倍變焦鏡頭到郊區旅遊的時候,一下想拍鳥、一下想拍人就很方便,畢竟旅遊體驗才是主體;但我發現如果出門是想花多一點心力在拍照的話,把注意力從 28mm 分佈到 200mm 會大量消耗自己的注意力,似乎精神上也比較疲累。

而定焦鏡用了幾個小時之後,彷彿自己身邊有一個看不見的圓(像獵人的「圓」一樣),注意力會比較集中在一定範圍內的景色。

距離受限的確會少了題材可以拍,但就跟人生一樣,認清自己無法做好所有事情,專注在能力所及範圍內,似乎也不是壞事。


後製練習

選擇困難不止發生在拍攝當下,拍完回家選片是一個選擇困難,選完要後製調整又是一個困難。

雖然我不介意別人討厭我、也不在意作品沒人看,但我是一個很容易受別人風格影響、甚至受評論影響的人,或許是因為還沒找到屬於自己的攝影風格。

這種狀況尤其發生在後製時,有時覺得這樣調色好看、有時候又覺得那樣套預設濾鏡好看,然後過了一陣子看了別人照片再對照自己拍的,就會不懂自己當時在想什麼:「我居然用這個濾鏡去侮辱那個重要瞬間?」

作為一個理工男,買 3C 之前總是做足功課比較規格,再大量搜尋評測與使用心得,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各種人生選擇上,似乎我的一切決定都很理性。

然而,我也是一個是後常常無法解釋過往選擇原因的人,就好像以前打 LOL,總是會被問「為什麼(不)放那個招?你當時的想法是什麼?」我也只能無奈地回說:「我怎麼會知道?」

事實證明我是一個很不理性選擇的人,那些購買 3C 之前做的大量功課,或許也只是想要說服自己買下去的合理化行為而已;而攝影的後製風格更是因為還不成熟,有時候就很容易被手邊的工具帶著自動駕駛了起來,並不是我真正喜歡那樣的風格。

以濾鏡來說,一開始是 iphone內建、接著是 IG 內建,就算有其他工具,也會很快變成那個工具的形狀去自動駕駛:「反正照片匯入之後,先給我來一點那個東西就對了!」。

我發現面對幾乎無限的後製選擇,有意識地去選擇哪一個比較好,實在是無比困難,但同時也發現,或許這就是創作從不斷地「滿意」與「後悔」當中,給予我在這個幾乎被自動駕駛填滿的人生裡面,能夠提醒自己跳脫自動駕駛模式的少有珍貴時刻。

我告訴自己,應該要慶幸這個答案在今天還沒有一個最佳解。

其他照片刊登在旅鸛專頁

3
Share this post

練習

leafwind.substack.com
3 Comments
郭奕信
Writes 郭奕信, Kuo Yi Hsin
Mar 6Liked by leafwind

「距離受限的確會少了題材可以拍,但就跟人生一樣,認清自己無法做好所有事情,專注在能力所及範圍內,似乎也不是壞事。」

這個體悟很喜歡!

Expand full comment
Reply
2 replies by leafwind and others
2 more comments…
TopNewCommunity

No posts

Ready for more?

© 2023 leafwind
Privacy ∙ Terms ∙ Collection notice
Start WritingGet the app
Substack is the home for great writing